重磅!終於定了,半人半神!

NBA歷史上的巨星有很多,在搞排名的時候能衍 生出無數話題,足以在無聊的休賽期養活一眾媒體。

但如果說「最能扣籃的巨星」,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說出文斯·卡特的名字,就像說起「籃球之神」,那只能是麥可·喬丹啊,還能有別的人嗎?

但在「扣籃」這個撕都撕不掉的標籤之外,是文斯·卡特頗為複雜且矛盾的球員生涯,他很難被歸類。

文斯·卡特的出身其實比大多數NBA球星幸福一些,儘管他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就跟媽媽一起被生父拋棄,但很快有了個繼父哈利·羅賓遜。這個羅賓遜對他們母子三人挺好的,因此卡特的童年也不能算不幸。

2歲那年開始接觸籃球,文斯·卡特最愛的球星是「J博士」歐文,以至於總在自家後院模仿歐文的扣籃,被隔壁小孩起了「UFO」的外號,沿用到了NBA。

哈利·羅賓遜算是繼父中的典範,他自己是個教師,會在樂器演奏方面給小卡特一些指點,並且非常支持小卡特打籃球,希望後者能靠這個特長上個好點的大學。

於是我們都知道了,文斯·卡特會吹薩克斯風,還因為籃球打得好而進入北卡大學讀書。

儘管那年的北卡大學剛失去傑里·斯塔克豪斯和拉希德·華萊士這兩個明星球員,但時任主帥蒂姆·史密斯並不允許卡特打巨星球,而是要求這個天賦異稟的年輕人多進行團隊配合,這或多或少改變了卡特的球風,他在大三賽季的場均數據也「只是」15.6分5.1籃板2助攻。

但卡特的運動天賦實在是太離譜,瞎眼可見,猛龍在1998年NBA選秀大會上用首輪第4順位選中安托萬·賈米森,當即跟勇士換了第5順位的卡特。

1998年的麥迪正好是猛龍的二年級側翼,迎來了自己的遠方表哥卡特當新秀,上演了NBA特供版本的「弟比哥大」。

那個年代的NBA一直非常迷戀尋找「下一個喬丹」或者「下一個喬丹+皮蓬」。麥迪和卡特的組合給人無限遐想,他們在2000年全明星扣籃大賽上的對決也似乎印證了這一點。

然而年少就是要輕狂,表兄弟二人始終沒談好「誰當喬丹,誰當皮蓬」,於是麥迪在2000年夏天率先出走,轉戰奧蘭多。

留守多倫多的卡特成了球隊唯一的領袖球員,他也真的迎來爆發,NBA四大分位的格局就此形成。

2001年與76人大戰七場的東區半決賽,是卡特猛龍生涯的巔峰之作,他在那一輪系列賽里場均30.4分,跟艾佛森輪流砍50+,卻以第七場錯失絕殺成就答案的神奇而悲劇收場。

2003年,猛龍選中頂級大前鋒波什,按照一般的劇本就是卡特終於等來了自己的內線搭檔,好好合作兩年進入組合巔峰期,幫助多倫多拿到隊史首冠,一人一城,退役訓練,立起雕像。